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并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与人文精神的深度融合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深化教育体系改革,强化科技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是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和文化自信的核心战略。
新时代,工程教育面临新要求。随着我国新质生产力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理工科院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和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承担着推动科技进步与文化繁荣的双重使命。随着科技快速进步与新质生产力的不断涌现,理工科院校中工程教育的模式和质量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全局和长远发展。因此,我们不仅应注重如何培养具备深厚科技知识的技术人才,更应关注如何培养出具备广泛人文视野和高度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国家持续发展和文化自信建设的需求。
针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工程教育模式亟需创新和变革。这种创新和变革体现在培养体系不仅是技术和专业技能的传授,更应关注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出的学生应具备跨学科知识体系,能够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中,有效地链接科技创新与人文精神。
在全面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工程教育体系的未来发展必须整合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优势,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以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和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
新时代,音乐美育具有新作用。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五育并举”是我国推动教育现代化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也是国家对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和期望。
音乐美育,作为“五育并举”重要组成部分,是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正被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其在工程教育体系中的独特价值。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和审美能力,更是激发创新思维和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关键途径。音乐美育通过其独有的方式,如音乐表演、欣赏和创作等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智力的发展,同时也助力于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技能。
在工程教育中融入音乐美育,能够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探索专业问题,这种学科融合的方式对于培养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此外,音乐美育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这些都是创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在党中央国务院推动建设文化强国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音乐美育在新时代工程教育中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传统的工程教育模式与音乐美育的深入融合,不仅能够丰富教育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还能显著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这种新的教育模式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具体实践,也是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
新时代,音乐美育做出新探索。理工科院校应紧密响应国家教育改革的号召,致力于音乐美育与工程教育的深度融合。可通过设置系列化的音乐课程、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和组织多样化的美育活动等多种途径,有效地将音乐美育融入工程教育。
优化音乐美育课程设置。构建形成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美学赏析与实践、音乐治疗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与应用等系列音乐美育课程体系,将音乐美育融合到理工科院校的教育体系中,为学生的多元发展开辟更广阔的视野和实践平台。音乐美育课程体系不仅可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能极大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创新音乐美育教学方法。通过翻转课堂和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学习音乐理论知识,课堂上通过讨论、实践来深化理解和技能培养;运用多媒体教学、虚拟现实技术等新型教学手段,虚实结合,将音乐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将艺术以现代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可以使音乐美育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同时助力高校美育向数字教育转型发展;跨学科项目也可被广泛应用于音乐与工程技术教育之间,如设计声学设备的项目不仅需要物理和工程学的知识,也需要音乐的理论支持。这些改革和实践能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和艺术体验,并极大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营造音乐美育浓郁氛围。定期组织文化节、艺术展览,成立艺术社团等多元方式,将音乐美育融入日常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这种文化浸润对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认同感更加持久深远;与专业的艺术团体合作,开展实习、交流,不仅让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音乐的创作和表演过程,还能增强他们对文化艺术的敏感度和创造力。
新时代,“两育融合”迎来新气象。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肩负重大使命。
音乐美育和工程教育有机融合的教育模式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等教育大会上对提升教育质量的号召。通过音乐美育和工程教育的有机融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并显著增强他们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全球文化多样性,还可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以此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为进一步促进工程教育提质增效,音乐美育将更加注重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借助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和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音乐美育将更加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鼓励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和个人创作实践,发展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同时,利用数字化工具和互联网资源帮助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和交流,将成为音乐美育中的重要趋势,这不仅促进音乐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普及,更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创新实践空间。
作者系必赢线路检测中心讲师 王娟